股权的稀释问题会被很多创业者问到:我该出让多少股份,我该融多少钱?有的投资人张口就是60%、70%或者49%等等。那么在这里,我们要提醒创业者,根据一些比较成功的出让股份的比例,通常来说,一个不断做大的企业在上市前,会有4-5轮融资。典型的情况下,企业会根据融资轮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所获取的资金的范围和出让股权的比例是在一个区间内的。
不同轮次的融资区间 第一轮,种子和天使轮的融资是在50-200万之间,天使投资人也会在这个时候拿走10-20%的股权。 接下来等企业的商业模式初步取得成效的时候,专业的投资人和机构就会到A轮,一般是在500-1000万之间,他们一般会拿走20-30%的股份。 而到下一轮次,B轮。融资额进一步扩大,通常在2000万以上,甚至是2000万美金以上,根据行业和赛道的不同。当然,公司要继续发展壮大,投资人才会给钱。这时候,到后续轮次,一般会出让10-15%的股份。 最后就是PE或者其他战略投资者进行C轮或者C+轮的时候,他们的额度一般会比较大,都在5000万以上。因为公司的体量扩大,他们这时候拿到的股权会在5-10%左右。 同时,为了留住老员工和吸引新的团队,公司会设立期权池,这也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份。每年公司要保证期权池占据一定的比例,来激励员工。员工们在加入公司初期,因为很清楚创业公司前途未卜,九死一生,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较高比例的期权补偿。每一次给新员工发放的期权,公司创始人和部分老股东都会被稀释股权。 不同轮次的股权变化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创业公司经过了不同轮次之后,股权的变化。 甲乙二人建立了一个企业,他们两个人出资比例6:4,假定初期的股权结构就是6:4。 一年以后,天使投资人来了,双方经过评估,认定企业价值80万,天使投资人出资20万,且要求在自己入股前,公司要先拿出20%的股权建立期权池,天使人入股后,他的股份就是20%。由于拿出了一部分期权,甲就变成了38.4%,乙变成了25.6%,而期权池稀释到了16%。 此后,假定一个简单的情境,A轮、B轮以及后面的轮次,每一次都拿出20%的股权份额分给新来的投入者。其中特别注意的是,有时候A轮投资人在投资的时候还是面临较大的风险,他们会和投资人约定并签署协议,如果企业达不到,或者在某一轮次的时候,要保持投资人的股权不被稀释,这样的公司在各个阶段的股权比例,可以看一下视频中PPT。到融资最后,甲就只持有14.7%,乙呢只有9.8%,公司的员工只持有6.1%,而剩余的股份都在投资人手上。 虽然每一次新一轮外部融资进来以后,随之而来的期权池调整和新来投资者的利益都会使老员工和创始人手里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公司价值在一轮一轮的被外界认可,员工手里拿到的期权价值反而在增加。例如一个员工手里在种子轮融资后只有1%的期权,而公司在A轮之后,他只有0.6%了,但是公司的价值是在不断增加的。 所以说,只要在融资层面和股权层面设定相应的规则,就不怕丧失公司的控制权。 |